返回

大明嫡皇孙,开局救活太子朱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3章 怪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奏事3391件!

    即使是朱元璋这样的工作狂,也大呼受不了,换了那些懒虫皇帝,恐怕要当场嗝屁。

    朱元璋不得不对废除中书省所产生的弊端作出种种补救。

    他先仿周制,设春夏秋冬四辅官,四辅官都是些学术大家,搞学术的人去搞政治,自然搞得一塌糊涂。

    紧接着仿宋制,设立殿阁大学士,也是搞得不伦不类,形同虚设。

    洪武十四年末,朱元璋将司法复审权和政务初审权赋予了翰林、春坊官。

    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又打了无数个补丁。

    赋予翰林、春坊官很低的职衔。

    不得与外廷发生公事往来。

    不设固定人员。

    没有固定办公地点。

    说的了,就是高级临时工。

    事实上,在洪武时期,内阁只是翰林院的一个分支机构。

    这样一群人,既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又能起到顾问的作用。

    相当于给马戴上了一个头套,基本满足了朱元璋的既要马儿跑,又不许马吃草的要求。

    充当这一差事的,一般是进士中的佼佼者,也有极少数有名望的举人、秀才跻身其中。

    科举出身的齐泰、黄子澄、解缙都曾经担任过这一职务,非科举出身的方孝孺也担任过这一职务。

    他们品级不高,没有实权,但影响力大的惊人。

    因为他们是离皇权最近的人。

    令朱元璋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在他眼中温顺听话的小白兔,在经过漫长的演化之后,变成了一头怪兽。

    这头怪兽,就是左右明朝命运的内阁。

    到了永乐时期,朱棣继续征召官员辅政,并使之设有固定辅政地点,即文渊阁。而文渊阁位于紫禁城内,故名内阁

    朱棣选入内阁的都是六七品小官,不管干多少年,升到正五品的翰林侍讲、侍读学士,就顶天了。

    胡广、金幼孜、杨士奇、杨荣、解缙、黄淮等,皆是如此。

    到了朱高炽手上,内阁地位飞升。

    华盖殿大学士为兵部尚书杨士奇,谨身殿大学士为工部尚书杨荣,武英殿大学士为礼部尚书杨溥。

    他们组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三杨内阁。

    明代阁臣,基本出身翰林,缺少地方工作经验,书呆子气严重,拟定的政策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不了解社会实际,容易被地方官忽悠。

    武将、亲贵缺席,科举官员独大,他们不懂经济,不懂兵法、不懂外交、不懂后勤,长于空谈,短于治理,热衷于搞党争。

    内阁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却能够逐渐侵蚀皇权,变得异常强势。

    为了制衡内阁,朱瞻基又开始大力培养太监,后来慢慢搞出了司礼监这个怪胎。

    皇帝在内阁~司礼监~六部~言官~锦衣卫之间搞平衡,挑斗内斗,坐收渔翁之利,使得内斗成了明朝政治的底色。


第63章 怪兽(2/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